广州商学院新闻网-凯发k8娱乐

学校新闻

杨玉良院士做客“广商大讲堂”,漫谈中国传统纸的源流与未来

12月17日上午,复旦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教授做客我校“广商大讲堂”第8讲,漫谈中国传统纸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相关的科学与技术。我校执行董事长郭小聪、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和媒体朋友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杨玉良院士从人类早期的书写材料和工具的变革之路中探索了书写介质的发展规律,带领师生回顾了中国传统造纸术的传播简史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他用生动的图示、丰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传统纸与现代纸的在原料、工艺、寿命等方面的差别;结合渊博的专业化学知识和丰富的科学研究实践,揭晓了中国传统纸“纸寿千年”的科学与技术奥秘和开化纸的工艺与广泛应用,展望了传统纸机械化生产、大规模产业化的相关问题。

杨玉良院士表示,不同的书写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字特点,毛笔在纸上的书写造就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风格。回顾人类书写介质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书写和记录变得越来越方便,记录密度越来越高,重量越来越轻,但保存的寿命也越来越短。所以尽管书写工具越来越现代化,但纸张依然难以被取代。提出,中国的造纸术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同时也是造纸技术的传播之路。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播,促进了“古登堡印刷术”产生,使得文艺作品广泛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纸的广泛使用还推动了绘画、雕塑艺术和复杂科学与工程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欧洲和美国广泛的社会变革。

杨玉良院士表示,中国传统纸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纸寿远远长于所有的现代纸。纸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除了绘画和印刷以外,中国传统纸的现代意义还体现在立体纸雕、折纸等现代艺术品。他认为,如何在保证纸性和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同时平衡成本和环境影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传统纸产业化是广义的,其功夫在纸外。我们不能只看到传统纸的可能经济利益,而忽略了注重和保护其文化功能。

讲座后,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我校名誉校长李晓教授与杨玉良院士围绕培养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李约瑟之问”等问题展开对谈。

杨玉良院士提出,文化是靠体验和感染的,科学是非功利的,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深刻理解。科学的发展、从0到1的创新一定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同时也要把握科学原理的有效边界和世界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学问,人类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深入研究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和乐趣。杨玉良院士鼓励青年学子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在体会和体验中提升文化修养,培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

李晓教授对杨玉良院士“科学研究要仰望星空”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科学进步的重要前提之一是非功利性的自由畅想,好奇心、探求心和想象力格外重要,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缜密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探索和推动。他指出,任何时代社会科学的进步,都建立在数学尤其是物理学的理论突破及其观念的基础上,进入20世纪的物理学和数学的进步,尤其是1927年海森堡基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和1931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发现和提出,已经使得科学哲学从基于牛顿定律的“机械决定论”转变为量子力学时代的“概率决定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同学们应该努力拓展视野,既要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仰望星空的爱好和能力。他鼓励广商学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把握自己的确定性,做一名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情怀兼备的大学生。

会上,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我校名誉校长李晓教授为杨玉良院士颁发“广商大讲堂”特聘讲师聘书。

讲座现场,杨玉良院士与我校师生深入交流互动,进一步分享了自身开展中国传统纸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心路历程,耐心解答了广商学子在涵养艺术修养、领略中国传统纸文化意蕴、传承传统纸工艺、弘扬造纸工匠精神等方面疑惑。

杨玉良院士的讲座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思想盛宴,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在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光。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娟老师表示,杨玉良院士的分享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诸多启迪,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源流上找到文化自信的根基,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陈凌同学在杨玉良院士的身上感悟到勇于创新、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这激励着她更加努力学习,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发光发热。

杨玉良教授作讲座

我校聘杨玉良教授为“广商大讲堂”特聘讲师

李晓教授为杨玉良教授颁发莅临演讲纪念证书

对谈1.jpg

李晓教授与杨玉良教授对谈

学生与杨玉良教授互动

大合照.jpg

大合影

讲座现场

杨玉良教授寄语

网站地图